English

难忘海明威

1999-07-21 来源:中华读书报 韦 泱 我有话说

我在想,男人的骨子里缺少一点什么的时候,就自然会想到海明威。

八十年代初,开始读海明威。那份新奇和惊异,至今想来,仍令我心旌摇荡鲜亮如初。从此,海明威进入了我的阅读视野,且常读常新。20余年来,阅读的渴求始终挥之不去。

最先读的是《老人与海》。如海明威自己所说“是这一辈子所能写的最好的一部作品了”。书未及读完,主人公桑提亚哥的形象就镌刻在头脑里。这是一部描写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小说。老人在海上拼斗了两天两夜,最后仅仅赢得了一具空空的鱼架。作品的寓意是象征性的。老人虽败犹荣。正如老人所说:“人生来就不是为了被打败的,人能够被毁灭,但是不能够被打败”。

我一直将这句话看作是海明威的自白,看作是海明威硬汉精神的一种标志。多少年来,这似乎成了一句至理名言。

曾经读过几种不同版本的海明威传记,便知道,这是一个酷爱打猎、钓鱼的作家。他到过第一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场。他的身上中过237片弹片。他的头上缝过57针。他曾在非洲两度飞机失事,严重的脑震荡使他的视力和健康每况愈下。

这就是海明威。他的经历,孕育出他那硬汉的性格。在他的小说中,反复出现了拳击、斗牛、狩猎、捕鱼、战争等题材。这些都是力量的象征。当然,还杂揉着酒、暴力、性、孤独和死亡。

海明威让我知道,人的经历是何等的重要,这是无价的财富。谁都无法轻视自己的经历。

今天的男人,对于海明威那种生活,自然是无缘也无法企及的。所以,人们曾经发出“寻找男子汉”的呼唤。一种男性的强悍、坚韧的阳刚之气,已变得越来越稀有。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一种精神,敢于承受痛苦,蔑视死亡。

我想,一个作家的成名,不在于他写了多少,而是他有什么独特的创造。海明威以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,以其塑造的一系列硬汉形象,奠定了他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。而且,人们极易在文学大师的群像中辨别出他的声音。

无法否认,与海明威硬汉精神相吻合的是,他那具有鲜明个人特点的写作风格。那就是简洁利索。他放弃了无关的素材,技巧的花招,感情的泛滥,蹩脚的形容。我仿佛看见他,提着一把锋利的板斧,砍掉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,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修饰。正如英国作家欧·贝茨所说:他以谁也不曾有过的勇气,把英语中附着于文学的“乱毛剪了个干净”。据说,《永别了,武器》的结尾他重写了39次。《老人与海》他校改了两百多次,本来可以写成一千多页长,最终只剩下几十页的一个短中篇。假如仍是一千多页,那就不是海明威了。诺贝尔文学奖史也将抹去他的名字。

我无法理喻的是,被海明威所摒弃的,却被时下我们的一些文人当宝贝似的捡回,乐此不疲地制造着成堆的文字垃圾。

海明威的魅力在于,他净化了当时的文风,掀起了一场“文学革命”。也因此,他被同时代及后来的许多作家奉为典范,并且吸引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目光。其春风化雨般的影响,经久不衰。

我的书橱中,排列着有关海明威的书,其数量远远超过任何一个作家。《海明威文集》、《海明威短篇小说》、《海明威研究》、《海明威与海》等等。难怪女儿很小的时候就说:这位海叔叔的书可真多,他是不是讲海的故事呀?!

川人魏志远,一到上海即下海,可显著的收获却是翻译了海明威的长篇《获而一无所获》。书中写了硬汉哈里。这是海明威极富冒险精神的一次创作。译书出版了,魏志远将样书第一个送我,且在我最需要力量的时候。他知道我崇拜海明威,和他一样的崇拜。

近读介绍海明威生平的一份译稿。看他魁梧、结实、胡须丛生的照片,嘴角还漾出一丝微笑。看他的年表,心头倏然一颤:海明威生于1899年7月21日。我恍然感悟,海明威已经百岁了,如果他还活着的话。

哦,海明威是不朽的。

我想,很难再有像海明威这样的作家,他的经历与作品,让我一读再读。因为,海明威是一个无法穷尽的话题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